未來的最後一片雪花

Feat. 2024SIAF|札幌國際藝術祭

桂語謙
12 min readMar 24, 2024

想像100年後的札幌,積雪紛飛的北海道卻不再下雪,處在當代的我們,又當如何面對這般未來情景?

不久前,我有幸前往日本旅遊,順道去了 2024SIAF (Sapporo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 ,這場盛會給了我極大的震撼與啟發,日本在策劃藝術祭的水準,實在是亞洲的先驅。

札幌藝術祭開宗明義,光是主題 “LAST SNOW” 就可以把整個展覽概念大致上闡述完,這個題目觸動觀眾直觀思考:札幌 → 雪 → 氣候 → 未來。

參觀者可以在札幌國際藝術祭搜集不同的「NFT雪花

正是這樣的視角,體現了所謂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作為籌劃展覽的嶄新方式。

對於許多人而言推測設計或許是陌生的詞彙。但這個概念實則行之有年,只是相較於歐陸國家,臺灣在這方面的發展相對不算成熟。

簡單來說,推測設計與我們過往熟知的工業設計、視覺設計、體驗設計、人因設計等不同,後者聚焦於解決問題;但推測性設計卻在提出問題,反映現況。

Dunne & Raby: A/B, A Manifesto, 2009

紐約的 The New School 教授 — Dunne & Raby 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設計的 A/B 宣言,我們可以把A/B看成兩種設計模式:

A. 確證模式 (Affirmative Mode)

  • 改善現況,設計出能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的產品或服務
  • 肯定並強化了現有價值觀 ,大多數主流的商業設計實務都屬於這種模式

B. 批判模式 (Critical Mode)

  • 提出質疑、挑戰常規想法和假設
  • 透過投射虛擬的未來情境,喚起人們對現況的反思
  • 提供另類想像和辯論的空間,而非直接解決問題

Dunne & Raby 主張 Speculative Design 應著重在 B模式 的批判實踐上,用設計來構築一種「能刺激討論的空間」,這種設計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喚起質疑、引發對話、拓展想像。

他們認為太多設計被侷限於A模式,致力於滿足既定需求和強化現存價值。批判設計則能夠挑戰規範,藉由呈現另類情境來促進社會反思,進而影響文化發展的深層結構。

批判設計 Critical Design 可有推測性,而推測設計 Speculative Design 可有批判性。

— Dunne & Raby

因此A/B兩種模式代表了不同的設計取向和目標,前者是問題解決導向,後者則是批判性的文化介入。

推測設計在呈現可能被選擇的未來,而非引導人們朝某個方向前進。通過這種方式,拓展了「有選擇」與「做選擇」之間的差距,引發關於「什麼樣的未來才是可取」以及「對誰來說是可取」的探討。

PPP圖, 摘錄自Dunne & Raby著作《推測設計:設計、想像與社會夢想》一書

推測設計可以被描述為一種挑戰現狀的方法,而非預測未來。這種設計在多元社會、藝術、科技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催生了許多理想、矛盾、不切實際的實驗。

札幌國際藝術祭的策展維度則明顯傾向所謂的 B模式,把主題設定為“LAST SNOW”,人類正面臨諸多危機,科技快速發展令社會轉型、氣候變遷也正改變我們的生活。(有趣的是 Dunne & Raby 曾在日本工作過)

在本世紀末,札幌應有的「雪」及景觀很可能與今日不同,面對未來轉變,雪究竟是什麼?100年後的札幌將如何?藝術與科技能如何展望未來?我們需要何種新思維、制度才能與未來地球相處?

策展子主題 「未來開始之處」體現阿伊努人語言對「雪」的獨特詮釋,呼籲奔向有雪的未來,透過雪彼此認知,展覽藉藝術喚起對未來的思考和行動,與民眾共同體驗未來開始之處。

在札幌國際藝術祭的參觀中,有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實例:

現在,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相同碳氫化合物和石化化合物正在被用來在局部減緩氣候變化。

每年五月至六月間,阿爾卑斯山區(特倫蒂諾和倫巴第之間的邊境),有一群人正面對整座山的規模,不遺餘力地保護它免受氣候變化的傷害。

阿爾卑斯山區的年平均氣溫上升超過了1.5°C,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為了減緩冰川的融化,自2008年以來,人們開始使用大型防水帆布覆蓋冰川的部分區域,以保護夏季月份的積雪免受溫度升高的影響。

這項「護雪實驗」被證實有效,且可將融雪減少多達60%,在每年的覆蓋之下,要保護的區域不斷擴大,直到2020年,超過100,000平方米的冰川被這種特殊的地理紡織品覆蓋,以幫助保存冰。

儘管這有助於保存冰川,但也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行為,因為構成這些巨大帆布的材料是高韌性聚丙烯,經過穩定處理以抵抗紫外線輻射。

看似將山脈包裹其中的面料,實則將其存在抹去又予以重生,它們如保護神般遮蔽著山峰,卻又在無形中抹殺了其存在的痕跡。

Giovanni BETTI + Katharina FLECK, Invisible Mountain, 2021. ©Sapporo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 2024, Photo by FUJIKURA Tsubasa

這些面料由穩定長鏈聚合物所製,散發的塑料微粒將永久留存於環境之中,甚至在普雷塞納冰川悲劇性的消逝之後仍屹立不搖。塑料微粒的短暫存在,卻又永世長存,虛幻卻又實在保護著,覆蓋於山巒之上的面料因此成為一個強大的象徵,能夠促使人們批判性思考,引發對於我們所面臨的複雜挑戰,以及我們手中這把雙刃劍般的工具的深入辯論。

當冰河融化時,微生物的增殖導致積雪呈現出紅色、粉紅色和綠色的「彩雪現象」,這些色彩吸收陽光,進一步促進了融化。

一座山峰被迫裹於塑料之中,拯救可能在數十年內消逝的數千年生態,這讓我們慘痛意識到人類行為如何在地質層面影響這個星球,人類世時代,荒野不復存在,當「自然」一詞已失去意義,取而代之只有各種程度的人工建構時,反映出地方性解決方案的局限,無論規模有多大,都只能略減輕全球效應,甚至可能在無心中促成其持續蔓延。

在這種境遇下,那用以覆蓋山巔的防水帆布,成為我們這個矛盾時代的強大象徵,標誌著技術的極限。

未來的札幌運動會 是什麼樣的呢?

未來運動會是一個人人皆可參與集思廣益的共創項目,試圖創造全新體育賽事,並實際舉辦這些創新的運動會。(這項以重新詮釋日本獨特體育節文化為目標的「未來體育節計畫」,自2014年起已在日本各地推行,而今年首度在北海道雪地戶外進行。

透過「雪 × 藝術 × 科技」的理念,莫埃來沼公園被打造成一座獨特的運動園地,融合了雪、先進科技、舞蹈、音樂等藝術元素,匯聚了當地特色與創新想像。

莫埃來沼公園的札幌未來運動會

在運動會黑客松上不論是學生、運動員、程式設計師、遊戲創作者、藝術家、導演、想要創造新運動的人、想要透過運動日活躍社群的人等等,不限任何領域,每位參與者皆可在紙上書寫運動會比賽的構想,無論是簡單的標題或插圖概念都可,大量想法將與石頭相疊交融,催生出全新的賽事。

Courtesy of Yamaguchi Center for Arts and Media [YCAM]/Photo: SHIOMI Kosuke

而當嘗試實踐這些想法時,可能會遇到規則不一致等困難,未來運動會鼓勵參與者藉由反覆試驗,審視並完善規則與裝備,打造更優質的運動會項目。

最終,這些創新競賽將是人類歷史上從未見過的全新體驗,並將實際進行賽事演示,向參與者解說規則、並佈置場地、分配角色,為這場未來運動會全程準備就緒。

透過這項推測性的設計,重新想像體育運動的可能性,探索藝術、科技和雪的結合如何重塑文化體驗,喚起人們反思運動會的傳統定義與意義。

札幌不為人知的地下之旅,居住著197萬人口的日本北方首都的地表下到底潛藏著什麼?

藉由藝術祭的契機,一場罕見的地下之旅向民眾開放,邀請大家一同探索這個遠離日光、位於地底六米深處的祕境。

名為「都心北融雪槽」的龐大設施,寬23米、深33米、高6米的空間內,恆溫維持在40度的高溫水池不斷循環攪拌,利用了附近供暖製冷系統的餘熱,用於融化城市中心清理而來的積雪。

JR札幌車站北口廣場下的「都心北融雪槽」, Photo by TAKUMA Noriko

每當夜幕低垂、公車停駛之際,卸雪車隊就會開始行動,自晚上10點至清晨6點,源源不絕地將市中心堆積的白雪運到這裡,而這座巨大的地下浴池,每晚可吞噬超過280輛卡車運來的4,000立方米積雪。

這個獨特的地下旅程,將以立體視角引領我們縱觀札幌這座雪城的百年脈絡:從縱向上解析這座城市的建設歷程、雪災分佈狀況;橫向上則洞見其交通運輸、城市規劃的複雜面向。

根據旅遊參與者的想法,由生成人工智慧創建的「札幌地下的未來地圖」, Photo by Osamu Hiura

透過匯聚自然、歷史與科技的地底空間,我們將重新審視人類在嚴峻環境中與大自然共生的方式,喚醒人們對都市雪堆置問題的思索,激發討論在極端環境下,如何建構人與自然更加永續共存的新路徑。

若人類不再是地球環境上首要的考量對象,人工智能來擔任未來的環境管理者,究竟會如何分配資源?

當代論述將人工智慧視為解決萬難的箇中靈丹,Asunder 卻透過應用人工智慧的崛起,直面當下環境困境的迫切性。

在尖端氣候模擬技術、144 CPU超級電腦及創新機器學習影像製作的驅動下,這個概念性命題逐漸孕育成一個具體的、虛構的「環境管理者」,一個自主產生不斷演進的環境管理計畫的人工智慧實體。

Tega Brain、Julian Oliver、Bengt Sjölén《Asunder》2019 ©札幌国際芸術祭2024, Photo by 藤倉 翼

然而,與其將人類置於核心,它的視野轉向更廣闊的平衡,包括自然資源、社會正義、永續生產和野生動物保護等。在權衡人類與非人類議程時,結果往往導致荒謬離奇的景象:重新安置城市、合併國家、拉直海岸線、改道河流……整件作品在幽默與荒誕之間徘徊搖擺。

Asunder 有意無意地挑戰著「客觀計算」,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以技術為中心應對全球挑戰的做法,開啟了一扇通往未來的視窗,在那裡,人工智慧不僅是解決方案,也可能徹底顛覆我們對環境與文明的認知。

Exhibition views from the The Eternal Network, Transmediale 2020. Photography by Luca Girardini, CC NC-SA 4.0.

在這場推測性設計的實驗中,觀眾被邀請思考:倘若交由非人類智慧主導地球命運,它們將開闢出何種全新秩序?這種秩序會徹底排斥人類,還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共存?面對如此未卜的未來景象,我們又將作何反應?

Asunder 洞見未來,挑戰現世,為人工智慧與環境的交織點開了一番新的討論,敦促我們打破固有思維,透過藝術的全新視角重新想像人類、技術與自然間的平衡之道。

在這個多元卻充滿分裂的時代,未來的樣貌總是驚現無常,籠罩在一層薄霧之中,但正是這片迷雲繚繞的灰色地帶,滋養著萬千可能的蛻變。

我們生存於一個特殊的年代,能夠憑藉臨時性的假設、暫時性的描繪出未來種種面貌,並將這些想像在日常生活中徜徉實踐。

這不是追隨任何宏大理想的敘事,而是關於選擇一條即使不盡完美,卻也未陷絕境的未來之路,透過引發多元討論,開拓出屬於自己的方向。

畢竟,一個絕對多元又充滿幸福的未來,那只是太過美好的遐想,我們所能觸及的,只有那些充滿未知可能性的原型實驗。

無論是藝術、設計、研究抑或創業,它們都在社會的大鎔爐中進行著大膽的嘗試,活生生在實踐中接受修正、擁抱改變。

藝術祭的展覽地點散佈在札幌各處,包括未來劇場、北海道近代美術館、札幌市立美術館、莫埃來沼公園等等, 照片攝於札幌藝術之森美術館

構築未來願景的目的,正是為了讓我們在這個模糊而不完美的當下,能夠找到引路的羅盤,最終抵達一個更加理想的境地。

札幌藝術祭以獨特的視角,拓展了觸及未來的絲路。藝術家們從不同的領域而來,這些作品將引發怎樣的漣漪效應?又會孕育出怎樣的奇妙化學反應?或許帶來震撼、喚醒我們反思人類的本質;抑或徹底改寫我們對明日的想像。

無論結果如何,這些創作定將為札幌的未來譜寫上奇妙的一筆,因為未來,不僅是科技發展和社會變遷的投射,更是匯聚世人集體記憶、祖先傳承與無數創造力的綿綿長河。

2024/03 筆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給我掌聲鼓勵,或是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延伸閱讀:

How are we humans living in the year 2124?

什麼是推測設計?專訪《推測設計》概念設計研究者Dunne & Raby的思維大哉問!

SIAF2024 全体ビジョン&アーティスト 第1弾発表 オンライン配信トーク

Copyright © 2024 桂語謙

--

--

桂語謙
桂語謙

Written by 桂語謙

現就讀交大應用藝術所 | 藝術、科技、設計冷知識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