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陰陽官遇上酷兒理論

臺灣民間信仰中的「官方CP」?

--

在臺灣的廟會與遶境活動中,七爺八爺(范謝將軍)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一高一矮、一黑一白,形影不離。他們的故事充滿了忠誠與生死相隨的戲劇性,這樣的設定放在現代語境中,難免讓人產生「他們是不是臺灣宗教界的官配CP?」的想像。

在酷兒理論的視野中,性別與情感關係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這個源自西方的理論觀點提醒我們:在傳統敘事背後,往往隱藏著更多元的情感可能。當我們以這樣的視角重新審視東方文化中的情誼,特別是那些超越常規的關係時,總能發現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而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七爺八爺的故事,或許正是最值得重新解讀的例子。

酷兒理論學者常常提醒我們注意那些游移在規範邊緣的關係。這些關係可能不符合主流社會的想像,卻往往蘊含著最動人的情感。正如理論家塞菊克所說,男性之間的情誼常常存在於友情與愛情的模糊地帶,在不必言明的曖昧性中,構築出一種特殊的親密連結。而這樣的理論視角,恰好為我們打開了重新理解七爺八爺關係的可能。

七爺八爺的生死羈絆

傳說中,謝必安(八爺)與范無救(七爺)是好友兼同僚,一次因公出差約定橋下碰面,豈料八爺因大雨延誤,被淹死在河中,而七爺為了信義與義氣,選擇自縊以示忠誠。這段生死相隨的情誼,讓他們在民間信仰中不僅是陰間的執法人,更是象徵義氣與忠誠的代表,但甘願為對方赴死的情感,其實遠超越一般的夥伴關係,卻又被小心翼翼地包裝在「義氣」的外衣之下。

作為陰間使者,七爺八爺的職責是引領亡魂。他們的特殊身分讓他們處於現實與冥界的交界處,也讓他們的關係擺脫了世俗的束縛。在這個特殊的空間中,他們可以自由地展現彼此間的深厚情誼,不必在意世俗的眼光。

這種超越常規的關係,與酷兒理論學者塞菊克(Eve Kosofsky Sedgwick)所提出的「同性社交慾望」(homosocial desire)概念相呼應。這樣的關係既非單純的兄弟情誼,也超越了異性戀規範,在不必言明的曖昧性中構築了一種特權性的親密羈絆。

圖自:數位島嶼

從傳統信仰到現代CP文化

他們的外型搭配更是絕妙。一個高大威猛,一個矮小精幹;一個臉漆玄黑,一個面如白玉。這種二元對比不僅是視覺上的互補,更暗示一種情感上的相依相伴。在古代文化中,這種搭配經常出現在「刎頸之交」、「斷袖之癖」、「分桃之愛」等典故的描述中,是超越血緣的靈魂連結。

在流行文化的轉譯中,七爺八爺的形象彷彿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那高大與嬌小的身形對比,黑白分明的臉龐反差,在現代觀眾眼中竟意外地展現出一種別樣的浪漫美學。這讓人不禁聯想到當代漫畫創作中那些膾炙人口的配對:一個沉穩內斂,一個活潑靈動;一個如玄鐵般堅毅,一個似白玉般溫潤。這種反差的魅力,在同人創作的世界裡常常引發無限遐想。

有趣的是,這種看似現代的詮釋,卻在古老的陰陽學說中找到了最好的註解。七爺八爺作為陰陽兩界的使者,他們的搭配本就象徵著宇宙間相生相剋的和諧。這種東方傳統中對立統一的美學,在當代文化中竟與「CP感」不謀而合。他們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相互扶持的情誼,在新時代的詮釋中展現出嶄新的浪漫可能。

透過這樣的文化轉譯,傳統信仰中的莊嚴神祇,在保有原有神聖意涵的同時,也悄然融入了當代的愛情想像。這或許正是文化符號最迷人之處:它能夠跨越時空,在不同時代的觀眾心中激盪出新的情感漣漪。

然而,我們也需要謹慎地看待這種詮釋。將現代性別角色的二元框架簡單套用在古代神明身上,某種程度上也落入了當代酷兒理論所批判的性別刻板印象。但弔詭的是,正是這種看似受限的解讀,反而為我們開啟了一扇嶄新的想像之窗,讓神聖與世俗在民間信仰中完美交融,展現出文化符號無窮的生命力。

Photo by Artemas Liu

從東方陰差跨越時空至西方神話的靈魂羈絆

在探討七爺八爺的情誼時,我們或許該將視野擴展至更廣闊的文化脈絡。這種超越常規的情感連結,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其實處處可見。它們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卻都訴說著相似的情感密碼。

在希臘神話的星空中,雙子座訴說著卡斯托與波魯克斯(Castor and Pollux)的不朽傳說。這對雙子兄弟的羈絆之深,讓死亡都無法將他們分離。當凡人的卡斯托面臨死亡時,擁有不死之身的波魯克斯寧願與兄弟同享生死,最終感動了宙斯,讓他們化作永恆的星座,在夜空中永不分離。這段故事與七爺八爺甘願同赴黃泉的深情,竟有著驚人的相似。

Castor and Pollux, Photo by Dan Diffendale

中世紀的歐洲修道院中,也流傳著許多聖徒之間的深厚情誼。聖賈金多與他的同修們之間那種超越世俗的靈性連結,雖然被框架在宗教的語境下,卻依然透露出某種難以名狀的親密關係。這讓我們想起七爺八爺在陰陽兩界之間的特殊位置,他們同樣在神聖與世俗之間,找到了展現情感的獨特空間。

Client Lubricating a Male Prostitute Shunga by Kitagawa Utamaro 1790s

而在東亞文化圈中,日本江戶時代的武士文化更為這種特殊情誼提供了另一種詮釋可能。武士之間的「少年愛」傳統,將義氣與情感糅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既重視忠誠又充滿美學意涵的關係模式。這種既重視精神層面,又不迴避情感連結的文化表現,或許正好提供了理解七爺八爺關係的另一個視角。

這些跨越時空的例子告訴我們:人類對於深刻情誼的理解與表達,從來就不是單一面向的。無論是希臘神話中的星座羈絆、中世紀的靈性同修,還是東亞的武士之情,都在述說著相似的主題:那些超越常規、難以言喻,卻又真實存在的情感連結。在這個脈絡下,七爺八爺的故事,便不再只是一個地方性的宗教傳說,而是人類共同情感經驗的又一個動人註腳。

同志文化與民間信仰的交會

在七爺八爺的傳說中,有一段最令人動容的情節:「若你不在了,我也不願獨活。」這樣的生死相隨,在文學創作中往往被視為「命運式愛情」的經典寫照。那種超越生死的情感連結,那份寧願同赴黃泉的決絕,讓人不禁聯想到眾多感人至深的愛情敘事,其中蘊含的情感張力,特別呼應了同志文學中常見的生死相許主題。

這樣的情感羈絆在東方文化中自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七爺八爺之間的連結,不需要借用西方同志論述的框架來定義,而是可以在東方文化的脈絡中,找到更貼近其本質的解讀空間。

當走進廟宇,看見這對形影不離的陰差,或許該以更開闊的心胸來體會:在那莊嚴肅穆的外表下,藏著的可能是一段跨越陰陽、超越世俗眼光的深刻情誼。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七爺八爺在宗教信仰中首要的身分是陰間的執法者,他們之間的關係本質是建立在忠誠與義氣之上。隨著當代社會的性別意識不斷演進,許多傳統角色都開始被賦予新的文化詮釋。在同志文化尋找歷史印記的過程中,七爺八爺的故事恰好呈現了某些共通的核心價值:那份無法被世俗阻隔的情感、那種深刻的靈魂羈絆,以及那份願意為對方赴湯蹈火的忠誠。

這樣的再詮釋並非對宗教信仰的褻瀆,反而展現文化符號在不同時代中自然演化的生命力。七爺八爺的故事本質上訴說著一種超越生死的情感連結,這種連結可以是傳統的金蘭之交,也可以是更深層的靈魂共鳴。在這個愈發包容多元的時代裡,或許我們不必執著於為這段情誼貼上特定的標籤,而是該珍惜它所展現的人性光輝(那份願意為摯愛赴死的勇氣,那種超越世俗藩籬的真摯情感)。

在陰陽兩界的交界處,七爺八爺的故事不斷被重新詮釋,成為信仰、文化與性別論述交織的絕妙範例。這些詮釋與想像,最終都指向了人類對於關係的永恆嚮往,無論是友情、愛情,抑或是更難以名狀的靈魂連結。

2025/02 筆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給我掌聲鼓勵,或是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延伸閱讀:

謝范將軍信仰與神將文化-以臺北市艋舺為中心

Copyright © 2025 桂語謙

--

--

桂語謙
桂語謙

Written by 桂語謙

現就讀交大應用藝術所 | 藝術、科技、設計冷知識

No responses yet